破解学术泡沫“名山秀水依赖症”

  武汉大学原校长、知名教育改革家刘道玉5月27日在深圳一个论坛上表示,当前高校“道德滑坡、精神虚脱、学术泡沫”。刘道玉称,很多学者进不了长江学者,就巧立名目,搞了一些以名山秀水为名的学者,例如黄河学者、泰山学者、天山学者等,名号有38个之多。(5月28日新华网)

  很多学者患上了“名山秀水依赖症”,一些以名山秀水为名的学者评选层出不穷,竟达38个之多,学者之名号价值何以如此之低廉,学术泡沫何以如此之沸腾,让人惊叹,长此以往。只会少一些踏实钻研的名师,而多一些沽名钓誉的唯我独尊者。一位老者发出了惊世之言,学者们的“名山秀水依赖症”到了非治不可之境地。

  破解学术泡沫“名山秀水依赖症”,得“连根拔起”,釜底抽薪。学者们热衷于追求这些虚名,根源在于巨大的经济利益。主办方可以向参评者收取一定费用,学者们赚足了知名度,提高了个人身价,可谓是“双赢”的买卖,何乐为不为呢?斩断“经济产业链”是破解学术泡沫的根本,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,严格规范各种学者评比活动,提高评比活动的含金量。

  破解学习泡沫“名山秀水依赖症”,也要从提高所谓的学者们的自身素质。学者们作为高级知识分子,理性成为道德诚信的率先垂范者、社会良知的担当者。在学术泡沫面前要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,时刻保持清醒独立。要耐得住寂寞,守得住清屏,甘心“十年磨一剑”,不要刻意追求“一夜爆红”,要“铁肩担道义,妙手著文章”。

  破解学术泡沫“名山秀水依赖症”,还要从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改革入手。学术评估体系的过度量化催生了学术的不正当行为,这种标准的扭曲对学者们起到了负面的导向的作用,过于追求论文的数量而忽视质量,过于追求名头而忽视了真才实学,最终催生了一批中看不中用的“纸老虎”。要努力改革这种片面量化的学术评价机制,看数量更重质量,看名头更重实绩。

  古语有言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”,学者们喜好名山秀水可以理解,但动不动以此自居,恐不能承受之重。




版权所有 ©高似峰教育软件开发有限公司  客服热线:0379-64890102  13838839636 豫ICP备12013580号